My Footprints


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Cities I Travelled

Monday, October 26, 2009

開平碉樓

碉樓,當地人俗稱為「炮樓」,所說的「炮」並不是指真正的炮,而是指槍,是當時主要的防衛武器。碉樓是當地鄉土建築中不可缺少的建築單元,是一條村落的重要標誌,民間有「無碉樓不成村」之說。碉樓數量之多眾,類型之整齊,風格之多樣,建築之精美,在今天現存的全國鄉土建築之中極其少見。

鴉片戰爭後,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相繼發現金礦,當時世界出現一片淘金熱,正是須要大量勞動力的時期,居民視之為另一條謀生的新出路。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,省吃儉用,有了一定的儲蓄,首先就想「回家建房,娶個媳婦,置辦田產」。衣錦還鄉的中國移民,總想著不管自己在外面吃了多大的苦頭,回家時也一定要風風光光,這張揚地回鄉反而引起了土匪的歹心。地理位置上,開平乃屬新會、恩平、新興三縣交界的一個三不管地帶,令本來社會治安很差的開平隨之惡化。

政府無能,民眾只好自保,令碉樓一幢一幢的不斷出現,不論是全村集資共建、幾戶出錢興建,或者是獨家投資建設,僑匯都是主要的資金來源。為了提高碉樓的預警防衛能力,居民更從國外購回槍支彈藥、探射燈、發電機、警報器。碉樓落成後,居民分工合作,堅守崗位,的確令治安有著明顯的改善。

隨著建築材料的發展和建築技術的提高,僑鄉民眾的審美眼光亦有所提升,令碉樓的整體造型上形成了一種中西融合的獨特風格。碉樓最大的變化或者說最能夠反映其建築風格的是其最複雜、最多樣性、裝飾性最強的上部,主要可分為:柱廊式、平臺式、城堡式及混合式,既能豐富視覺又能發揮其實用的防衛效能。柱式亦為碉樓增添西方古典建築的神韻,柱式既匯集了古希臘、古羅馬的風格,還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、十七世紀巴洛克建築的方柱和壁柱。雖然尺寸比例上沒有嚴格按照,但不同柱式的柱頭設計都完全採用了相對應的柱頭造型。

碉樓的落成令人深深體會到人類的智慧及群居的特性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